找到相关内容522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四部医典》缘起

    分四点,二、四、五、六项都是单项不分点,再加总纲一章,共计三十一章。 《密诀本》有十五会,共九十二章。第一会,请问章与疾病类:龙病、赤巴病、培根病及三者的合并症,共四章。 第二会,痨病、不消化症、...

    宇妥·元丹贡布

    |藏医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10/1114596139.html
  • 中国佛教协会一诚会长:以戒为师 严净毗尼

    加强自身建设,是我们所应认真思考的问题。   戒、定、慧三学是佛法的总纲,由戒生定,由定发慧,由慧护戒,三位一体,循环往复。经云:“戒为无上菩提本,长养一切诸善根”。又云:“汝等比丘!于我灭后,当...

    杜建陞

    |戒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7/04/0836088737.html
  • 关于如何理解太虚大师的“人圆佛既成”思想

    人人可走之路,个个可修之道,是整个的全般的佛法的总纲,这便是菩萨之学”  对于修学次等,太虚大师明示为:“故菩萨学处,是从易学处说起,曰皈依三宝;恐人走入歧途,于皈依三宝时兼劝其发四弘誓愿。。。”在此...

    成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82545208.html
  • “发菩提心 一向专念”随笔

    了佛法利益有情的宗旨,是修行的总纲。如果一个修行者不具备菩提心却想成佛,那只能是空中楼阁,如何可得?他甚至难以保证不轮入魔道,亦如经中所言“忘失菩提心,所行一切善业皆为魔业”。   “发菩提心 一向...

    隆满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52846141.html
  • 中国佛教协会一诚会长:以戒为师 严净毗尼

    当仁不让。在这难得的历史机遇面前,佛教界如何更好地发挥独特优势,高举人间佛教的旗帜,以戒为师,加强自身建设,是我们所应认真思考的问题。   戒、定、慧三学是佛法的总纲,由戒生定,由定发慧,由慧护戒,...

    一诚会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83551824.html
  • 绕路说禅的文字禅

    《颂古百则》加以补充而成。全书内容分为五项,依次是“垂示”(总纲)、公案“本则”、重显“颂文”、“著语”(夹注)和“评唱”。“评唱”阐说、评议古人机语的禅学思想,是全书的主体部分。此书的问世,把颂古之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52852673.html
  • 制戒十义

    。这是一个总纲,也是最终目标。有了前面九个方面的功德利益,才有最后的所谓“令正法久住”。正法久住包含了上面的那些内容。能够根据上面的那些内容使僧团如法如律的运作,这本身就是正法住世的表现。   通过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55752744.html
  •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

    为什么失掉?就是邪知邪见侵入了。   其检点省察造诣功夫。明为总纲。格致诚正。乃别目耳。   讲到做功夫,关系到我们日常修持的事情了,检点、省察、造诣。‘造诣全神灌注不到不罢意。’  修行一定要成功。从那里做起?明是总纲,明就是真智慧。诸位想想看,世出世间法都是以真智慧为基础,而不是以聪明。世间的聪明与真实智慧不一样,这是千万要把它分别清楚。佛说世间聪明是八难之一—世智辩聪。世智辩聪与真智慧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23254387.html
  • 关于如何理解太虚大师的“人圆佛即成”思想

    人人可走之路,个个可修之道,是整个的全般的佛法的总纲,这便是菩萨之学”  对于修学次等,太虚大师明示为:“故菩萨学处,是从易学处说起,曰皈依三宝;恐人走入歧途,于皈依三宝时兼劝其发四弘誓愿。。。”在此...

    成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03555596.html
  • 儒家五常与佛教五戒

    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”这一总纲,则值得在生活中运用。凡是不符合礼教的东西,就不应该多看、多听、多言、多动,也就是对不符合礼教的东西不能存有觊觎之心。佛教的不邪淫就是指不发生不正当的男女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21655997.html